上海高信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自成立一来一直践行“研究驱动投资”的理念,重点布局高科技行业的细分赛道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聚焦硬科技布局核心资产的投资战略。我们希望我们的每一个投资都是成功的,因此在选择被投企业时我们慎之又慎,我们也会研究一些失败的或存在财务舞弊的案例进行研究,以避免在日后的投资中踩雷。本次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乐视的十年之路》。
2021年3月26日,中国证监会最终对乐视网、贾跃亭等15名责任主体行政处罚决定书,披露乐视网财务造假细节。行政处罚决定书详细的披露了,公司从2007年至2016年业务造假过程。在首次发行阶段的造假方式有:1、通过贾跃亭实际控制的公司虚构业务,并通过贾跃亭控制的银行账户构建虚假资金循环的方式虚增业绩;2、通过虚构与第三方公司业务,并通过贾跃亭控制的银行账户构建虚假资金循环的方式虚增业绩;3、在与客户真实业务往来中,通过冒充回款等方式虚增业绩。2010年上市后除继续使用上市前的财务造假方式外,还有如下造假方式:1、虚构广告业务确认收入,在没有资金回款的情况下,应收账款长期挂账,虚增业务收入和利润;2、虚构广告业务确认收入,在没有资金回款的情况下,后续通过无形资产冲抵全部或部分应收账款,相应虚计成本和利润;3、继续通过虚构与第三方公司业务,通过贾跃亭控制银行账户构建虚假资金循环的方式虚增业绩;4、通过第三方公司虚构业务确认收入,同时通过贾跃亭控制的银行账户构建部分虚假资金循环和记应收账款长期挂账方式虚增业绩;5、通过与客户签订并未实际执行的广告互换框架合同或虚构广告互换合同确认业务收入,虚增业绩;6、利用广告互换合同,以只计收入或虚计收入但不计成本的方式虚增业绩。
乐视网在这10年间,共计虚增收入18.7亿元,虚增利润17.36亿元。尽管收入及利润造假金额的绝对值在A股市场并非最大的,但其持续时间之长,对净利润的影响确实绝对的。
乐视网在首发阶段,2007年至2009年共计虚增收入1.49亿,虚增利润1.41亿元。由于其虚增的业务主要为视频平台广告发布、网络高清视频会员充值、网络视频用户分流费。上述业务由于不存在成本项的列支,且当时的IT审计及对实控人及关联方个人账户的审核并不完善,导致了其虚增收入难以察觉。上述虚增的利润,直接将乐视从亏损企业转向了盈利企业,进而让其顺利过会。
乐视网在上市后,信心得以膨胀,开始打造生态链,以“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乐视生态”以内容为基础,加强相关增值服务的开发及应用,在多屏领先技术优势与“乐视生态”的垂直产业链的整合布局支持下,通过电视、PC、手机、平板等多屏终端为用户带来极致体验。公司持续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及其周边,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及用户规模,推动各主营业务快速发展。
业务从平台转向了电视、影视、云端,由于电视、影视都是需要大额资金投的产业,且当时为了占领市场,其电视的售价相对于其他厂商的价格便宜接近30%~50%。其产业链的核心原理是通过低价出售硬件,让消费者后续购买其视频内容服务。导致了电视业务尽管收入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其净利润永远为负,资本投入不断增加,几乎掏空来了公司的现金流。同时公司又在现金流不稳定的时候拓展了影视业务,2014年及2016年分别发行股票12亿元、48亿元用于收购花儿影视和乐视影视。在上述种种的业务扩张的同时,公司又加大营销费用的支出,导致总体利润的进一步下滑。
下表罗列了乐视网从2010年至2017年的业务收入和销售、管理及研发费用情况及净利润情况。可以发现,公司毛利率逐年下降,仅管终端电视业务收入不断上升,但对毛利贡献几乎为负。且营销费用每年几乎是成倍上升,而净利润靠着几乎靠着虚增利润而来。
营业收入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广告业务收入 | 0.67 | 1.14 | 4.19 | 8.39 | 15.72 | 26.34 | 39.80 | 5.02 |
终端业务收入 | 0.01 | 0.07 | 0.38 | 6.88 | 27.40 | 60.89 | 101.17 | 25.20 |
会员及发行业务收入 | 1.57 | 4.77 | 7.07 | 8.34 | 24.22 | 37.82 | 67.83 | 33.47 |
付费业务收入 | 1.04 | 1.21 | 1.52 | 8.34 | 15.26 | 27.10 | 56.00 | 21.28 |
版权业务收入 | 0.53 | 3.56 | 5.55 | - | 7.05 | 7.76 | 8.97 | 9.12 |
电视剧发行收入 | - | - | - | - | 1.91 | 2.96 | 2.86 | 3.06 |
技术服务收入 | - | - | 0.02 | - | - | 1.51 | 8.94 | 6.41 |
其他业务收入 | 0.00 | 0.85 | 3.61 | 1.77 | 0.15 | |||
视频平台用户分流收入 | 0.13 | |||||||
合计 | 2.38 | 5.99 | 11.67 | 23.61 | 68.19 | 130.17 | 219.51 | 70.25 |
营业成本 | 0.80 | 2.75 | 6.84 | 16.69 | 58.28 | 111.12 | 182.29 | 97.07 |
毛利率 | 66% | 54% | 41% | 29% | 15% | 15% | 17% | -38% |
销售费用 | 0.58 | 0.96 | 1.34 | 1.95 | 4.89 | 10.41 | 23.66 | 17.15 |
管理费用 | 0.12 | 0.31 | 0.58 | 0.90 | 1.75 | 3.09 | 5.77 | 8.86 |
研发费用 | 0.04 | 0.01 | 0.42 | 1.16 | 1.68 | 3.49 | 6.48 | 8.73 |
净利润 | 0.70 | 1.31 | 1.90 | 2.32 | 1.29 | 2.17 | -2.22 | -181.84 |
归母净利润 | 0.70 | 1.31 | 1.94 | 2.55 | 3.64 | 5.73 | 5.55 | -138.78 |
虚增利润 | 0.94 | 0.65 | 0.84 | 1.93 | 3.43 | 3.83 | 4.33 | |
占归母净利润的比例 | 49.79% | 43.49% | 75.84% | 94.14% | 66.83% | 78.01% | 142.40% |
乐视网在构造生态链时,将其股价也推到了对高点,股价在2015年达到了最高点179.03元,市值也超过了1500亿元,但是贾跃亭在2015年分两次减持乐视网股票,减持前贾跃亭持有818,084,729股,占总股本的44.21%。贾跃亭共计减持1.35亿股,其通过二级市场减持35,240,300股,占公司当时总股本的1.9042%,减持金额总计约25亿元,扣除应缴税费后约22.4亿元。另通过协议转让1亿股给鑫根基金,减持金额32亿元。2017年又转让1.7亿股给天津嘉睿汇鑫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共计60.41亿元。
由此可见乐视网大规模扩张的最大受益者为贾跃亭本人。对于乐视网来说,后期已变成了贾跃亭圈钱讲故事的一个产品。导致公司已不考虑商业模式,仅考虑扩大规模,来收割中小股东。